2014.08.08 陳啟村讚佛 發願雕刻鳩摩羅什

【記者林洛瀅台南報導】

工藝大師陳啟村師承府城福州派,創作三十八年,擅長畫稿、雕刻、粉彩,日前被列入台南市無形文化資產,登入為傳統藝術保存者,他保有該派「妝作神佛」詮釋色彩,融和中西美學賦予傳統藝術新生命,曾受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邀請,雕刻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「一筆字」墨寶雕刻拓版,未來最想挑戰雕刻佛教大翻譯家「鳩摩羅什像」。

讀經、朝聖 與佛印心

一九九九年陳啟村前往印度佛教聖地朝聖,他說,路途中閱讀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著作《心經》相關書籍,當抵達那爛陀寺,遙望廣大腹地的遺跡早已損毀,他深刻體會萬物皆空的道理,加上經歷多年雕刻佛像,深入經藏更能與佛印心。

翌年,台南市藏傳佛教噶瑪噶居寺希望雕刻一套「十八羅漢像」與一尊大佛,陳啟村接受住持洛本仁波切邀請,願意自我挑戰雕刻藏傳佛教造像,但雙方討論數個月仍無結果,他內心壓力繁重時,靈機一動,想到同時正在籌備到北部舉辦展覽,決定以同樣主題雕刻作品參展,進而了解藏傳佛教精髓。

陳啟村取得寺方許可,先嘗試以洛本仁波切容貌創作,並榮獲第二屆國家傳統工藝獎二等獎,作品「法相」已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。他說,雕刻藏傳佛教造像,他比較偏向融和中國歷代審美優點,將藏傳佛教、傳統藝術、現代美學融和一體,後來為噶瑪噶居寺雕刻的「十八羅漢像」,耗時八年完成。

藝術天分 小學展露

關於陳啟村的藝術之路,他在國小時期喜歡隨手塗鴉,曾經畫了一隻豬,樣子非常生動可愛,得到母親誇讚後,建立藝術創作的自信。他說,偶爾會拿泥土捏布袋戲人頭,後來功課只有書法、美術成績最好。

陳啟村的父親擔心家境無法栽培他深造,遂期許兒子培養一技之長,父子深談後,陳啟村對於村莊廟宇、神像很感興趣,決定國小畢業後以藝術創作謀生。

福州派傳統木雕師父林依水是陳啟村的啟蒙恩師,在伯父引薦下學習傳統工藝技法。陳啟村說,學習的四年期間,時常到現今的國立台灣生活美學館看展,自勉要讓傳統藝術躍上國際舞台。

「粗胚是木雕工藝成敗關鍵!」陳啟村出師後,感謝人樂軒第二代掌門林利銘老師提拔,工作近三年都負責粗胚工作。他說,粗胚將一塊木頭定型,考驗工藝家的技藝與素養;透過冥想、蒐集資料,決定整體造像,創作前構思佛菩薩或神明特質,長期接觸佛像、神像雕刻環境薰陶,逐漸了解佛教、道教的內涵。

中西技法 運用無礙

「東方重視寫意,西方重視寫實,二者美學綜合一起會更好。」陳啟村退伍後曾學習素描、雕塑等,接觸西方寫實美學,自我提升傳統工藝技術。他認為,佛像、神像等傳統藝術重於技法傳承,現代藝術講求人體比例,因此木雕工藝中西融和,人物更加活靈活現。

「傳統藝術是養份,現代藝術是動力;今日的創新,將成為明日的傳統,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藝術之美。」陳啟村表示,工藝創作三十八年,近年投入台灣之家工藝協會理事長,以修行者觀念推動傳統工藝向前邁步,強調傳統為根本,創新是能量延伸,未來想挑戰雕刻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鳩摩羅什像,藉此表現他對佛教的讚歎。


轉錄自 人間福報


回上頁 »»»